伤寒七、八日,可下之时;小便不利,腹微满,可下之证。常器之云:当灸鬲俞、关元穴,背俞第三行。
或呕,或利,里已失和,虽啜粥而胃亦不能输精于皮毛,故不须啜粥也。喻昌曰:表热里寒,法当先救其里,太阳经中亦用四逆汤,其在阳明更可知矣。
世俗不审邪之所据,果在半表半里之间,与所以应否和解之宜,及阴阳疑似之辨,总以小柴胡为套剂。此少阴标本寒热之脉证也。
阳气内陷,不与阴相顺接,故手足为之厥冷也。而少阳之胆与肝相连,府邪在上,藏邪在下,,胃口逼处二邪之界,所以默默不欲饮食,而但喜呕耳。
当愈不愈,热仍不止,则热郁于阴,其后必便脓血也。阴指里,阳指表,无阳谓阳竭也,阴独谓痞也。
在上者,轻则胸满,重则结胸,胸满者,热入于胸,气壅塞也。又曰:喘则气欲上脱,微喘者邪实于内,而又不能大喘也。